“推動經濟實現去九宮格空間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2023年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2023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歷程,註定不平凡—— 

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在爬坡過坎中前行,在攻堅克難中奮進。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指出。 

科學指引,勇毅擔當。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推動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篤定向前。 

(一)

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工作時作出重要判斷:“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 

回望全年,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中國經濟走出了一條復甦曲線: 

一季度經濟回升向好,實現良好開局; 二季度總體延續恢復態勢,但部分指標增速放緩,經濟活躍度減弱; 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 進入四季度,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顯效,經濟回穩向上態勢明顯。 

事非經過不知難。 駛入2023年,中國經濟航船面對新的激流險灘: 

放眼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全球性問題加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 

環顧國內,週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凸顯,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一些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難度加大。 

不同於以往常態化、週期性的復甦,后疫情時代的復甦過程會有波動、時間更漫長。 

“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信心,來自思想的引領——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圍繞高品質發展進行深刻闡述,作出重要部署: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基點;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 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時隔一個多月,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今年首次地方考察來到廣東,對粵港澳大灣區寄予厚望:“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 

東至長三角、西至新疆、南至廣東、北至黑龍江……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跨越大江南北,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深入考察調研,提出明確要求: 

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推進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品質變革,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9月6日至8日,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扭住推動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強調「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國經濟堅定邁向高質量發展。 

信心,來自上下同欲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重要分析判斷。 

針對今年經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並就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等重大問題作出全面部署。 

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央深改委會議、中央財經委會議,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研究部署經濟工作,著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 

出臺6方面20條具體政策舉措恢復和擴大消費、穩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支援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紮實有效貫徹落實,不斷鞏固經濟恢復向好基礎。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鼓勵、支援、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並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 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 與此同時,各地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合力。 

信心,來自實實在在、得之不易的發展成績—— 

支撐經濟九宮格大盤的「宏觀四角」運行平穩: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 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3%; 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在3.1萬億美元以上。 

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升至83.2%,其中三季度貢獻率提升至94.8%; 前10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民間投資降幅連續兩個月收窄。 

2023年11月20日,參觀者在2023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創新成果展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三季度以來要素流動趨於活躍,產能利用率和產銷率同步回升; 全國統一大市會議室出租場建設向縱深推進; 一批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連續縮減,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加大,改革開放紅利不斷釋放…… 

橫向對比,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名列前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引擎,貢獻全球增長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以來,諸多外企高管密集訪華,加碼在華投資。 

“中國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超過今年”…… 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在內的諸多國際機構,近來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11月16日,美國三藩市,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舉世矚目。 

“現在,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 當日,習近平主席發表的書面演講自信而堅定,向世人展現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 

(二)

“新質生產力”,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 

“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首次提出這一重要概念,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鞏固復甦基礎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內生動力還不強,總需求仍然不足,推動高質量發展需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科技創新是關鍵之舉。 

向「新」而行,依靠創新驅動積蓄發展動能—— 

11月28日,在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 

一走進展廳,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介孔材料、環形RNA、智慧機器人、創新藥械,還有“空天陸海能”的一個個大國重器,一張張科創名片熠熠生輝。 

展廳里,面對來自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員代表,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面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利用到地方考察調研的機會,一次次深入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區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對面交流,瞭解重大科研進展,研究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釋放出始終聚焦科技創新的鮮明導向。 

今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印發,提出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聚焦科技工作前瞻性謀劃、系統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以來,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命名交付,C919大型客機實現商業運營並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東數西算」工程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全部開工,一系列重大工程亮相,成為重點領域不斷突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生動寫照。 

2023年11月4日,我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一組亮眼數據振奮人心:45個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縱橫鋪設,上半年合計產業產值超過10萬億元; 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大中小企業鏈式協同、融通創新; “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8000個,已建設近萬家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工廠,數字技術加力賦能實體經濟。 

工作人員在中國聯通貴安數據中心對微模組機房運行狀態進行巡檢(2023年5月23日攝)。 近年來,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貴州是全國八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之一。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築競爭新優勢,中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不斷發展壯大。 

向「新」而行,在綠色升級中不斷顯現新氣象—— 

“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 

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詳細瞭解企業轉型升級打造綠色智慧工廠、推動節能減汙降碳等情況,殷殷囑託:“要再接再厲,堅持源頭管控、全過程減汙降碳,大力推進數智化改造、綠色化轉型,打造世界領先的綠色智慧煉化企業。 ” 

在位於重慶市萬州區的重慶長安跨越車輛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忙碌(2023年11月27日攝)。 該企業近年來轉變發展模式,持續推進工藝技術裝備智慧化、數位化改造,積極探索並儲備智慧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前沿技術。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隨後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 

這是中國能源結構的重大變化——截至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佔我國總裝機的48.8%。 預計今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突破14.5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突破10億千瓦。 

2023年8月9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浙江西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操作全自動焊接機生產太陽能電池片。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建成投用,每年可向北京輸送14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 南方電網與上下游數千家供應商合作創新,拉動上下游近4000億元的產能需求; 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示範工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 追「風」逐“日”,低碳轉型,全國各地綠色發展勢頭正強。 

2023年9月13日拍攝的遼寧大連庄河海上風電專案。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向「新」而行,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 

12月的蘇州拙政園,黃紅相間的樹葉和粉牆黛瓦的古建築相互映襯,呈現出一幅古韻悠悠的江南風景圖。 

10多公裡外的蘇州工業園區,以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為牽引,一批批企業正加速開展大模型開發,向著前沿技術邁進。 

蘇州工業園區(無人機照片,2023年7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傳統與現代,一座城市的一體兩面,正是人文與經濟的有機結合。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佈置了這樣一個題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 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 ” 

7月到江蘇考察,總書記道出了他的蘇州印象:「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裏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的視野、注入新的內涵。 

江西景德鎮,千年窯火正旺。 

陶瓷文化保護與文旅產業發教學展相得益彰,讓這座古老的城鎮煥發新意:2萬多年輕人忙碌在製瓷一線; 龐大而完善的陶瓷產業鏈; 2022年陶瓷產業總產值達665億元,出口額同比增長147.9%…… 

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鼓勵當地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進一步把陶瓷產業做大做強,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 

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的直播基地里,工作人員通過網路直播推介陶瓷產品(2023年2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以人文賦能高質量發展,各地抓好自身傳統特色,a推動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融合互動:北京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武漢依託通達八方的地理優勢、開放包容的人文品格奮進拓新; 重慶以文化賦能經濟,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海外學者認為,「人文經濟學」抓住了當今中國最吸引人、最激動人心的特徵之一,那就是一種永不停歇的奮鬥求索精神,不斷為中國和世界探索新的可能。 

(三)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2023年的民生獲得,對四川溫江市民王丹來說,是拿到公租房鑰匙,有了安穩的「家」; 對湖北黃石王家裡社區居民李光明來說,是老兩口的吃飯難題在家門口的食堂得到解決; 對廣西南寧的患者李慧來說,是必需藥品的價格從每盒約16800元降到789元。 

“就業、教育、醫療、托幼、養老、住房、環境,這些老百姓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正不斷融入中國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變成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主席11月15日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透出濃濃民生情。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 經濟形勢越是複雜嚴峻,越要聚焦民生關切,兜住兜牢民生基本線。 

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聽民聲,赴回遷居民社區看變化,到受災群眾家中問冷暖,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察民情…… 習近平總書記一年來的考察調研,貫穿著人民至上的主線。 

深切的民生牽掛,體現在一幕幕溫暖人心的場景中: 

5月10日,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回遷群眾,從黨群服務中心到社區食堂,再到回遷群眾的新居,關心老有所養,牽掛百姓衣食住行。 

這一趟,總書記細細叮囑:「新區回遷群眾首先要安下來,安居才能樂業,安下來才能大發展。 雄安新區大開發大發展,以後機會是很多的,一定要把回遷人員的安居和樂業銜接好。 ”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北京、河北,看望慰問今夏遭受洪澇災害的群眾,檢查指導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訪居民、見師生、看商鋪,入農戶、進麥田、上大堤,總書記深情地說:“要繼續把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實好,繼續為推動人民生活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而努力,讓老百姓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好! ” 

“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重點闡明瞭發展的價值旨歸。 

深切的民生牽掛,落實在一項項惠民政策舉措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強化民生保障、優化民生服務,以實績實效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 

破難題,夯實就業這一民生之基—— 

一邊是2023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達1158萬人; 一邊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受到影響。 

從全國兩會上明確要求「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到6月內蒙古考察時提出“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把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將就業作為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安排,立足外部環境變化和就業形勢需要,多個省份推出優化調整穩就業一攬子政策。 截至目前,各級政府直接支援就業創業的資金已超過2000億元。 

隨著經濟持續恢復向好,政策紅利加速釋放,就業幫扶落實落細,自8月起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兩個月下降,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1至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2%。 

強弱項,補齊民生領域短板—— 

“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各地在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時期,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加快補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短板。 

聚焦新業態。 北京等7省市的7家平臺企業,試點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 截至9月末,已為668萬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提供「新型工傷保險」。。 

利好新市民。 今年全國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已完成約150萬套(間),各地籌集建設進度不斷加快。 

回應新期盼。 前三季度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約3645萬人次,減少個人墊付超413億元; 第九批國家組織集采41種藥品,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 

提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7月27日在四川考察時明確提出,「檢驗推動發展成效,要看高質量發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質是否有新提升」。。 

印發《國內旅遊提升計劃(2023-202講座5年)》,強化旅遊供給改善; 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豐富百姓衣食住行; 確定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鼓勵「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層體育運動廣泛安全開展…… 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新篇章正加快書寫。 

這是2023年3月27日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台盤村拍攝的貴州省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比賽現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做見證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 習近平總書記2月7日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指出。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新部署、新舉措,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高品質生活,在努力推動共同富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我們將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現代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這是新征程上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四)

今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核心位置考察調研。 

雄安城際站建設正有序推進,國貿中心等重點配套專案拔地而起,中國中化總部基地專案八角形造型輪廓初顯,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雄安新區總部大樓進入二次結構施工階段…… 

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雄安新區總部(2023年9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看著眼前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現場建設者:「這是百年不遇的歷史機遇,你們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任務,要努力啊! ” 

關於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謀劃著一盤大棋局。 放眼全國,從東北平原到長江沿線,從黃河流域到華南大地,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夯基固本。 

4月在廣東,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5月在河北,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 9月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 10月在江西,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 11月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2023年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正式貫通,這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及西人工島(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貫通東中西,協調南北方。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考察調研的足跡看去,一系列事關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正不斷開闢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新空間。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書面演講,彰顯大國的自信和擔當。 

中國邀約、萬商雲集——一個月前閉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來自15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來賓齊聚一堂,短短6天,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到784.1億美元,創歷屆新高,成為中國與世界攜手創未來的生動寫照。 

“希望進博會加快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視窗功能,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習近平主席向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致信,傳遞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積極信號。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舞蹈教室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 

今年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方向更加明確,路徑更加清晰,發展蹄疾步穩。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暢通國民經濟大迴圈—— 

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 “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迴圈。”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明確部署。 

激發民間投資信心,舉辦「消費提振年」系列活動,出台促進汽車、家居、家電、餐飲等重點消費措施,實施「縣域商業分享三年行動計劃」…… 一年來,各地各部門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力擴投資促消費。 

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3.2%,消費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的效能持續增強。 

14億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穩居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 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暢通迴圈,是中國經濟在新征程上攻堅克難、闊步向前的底氣所在。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 

11月1日,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 自此,中國自貿試驗區升級擴容至22個,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發佈穩外資24條政策措施; 宣佈支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 中國不斷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初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鮮明強調瑜伽教室。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劈波斬浪中前行。 

展望前路,我們不僅要應對西方大國「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極限施壓,還要確保始終端牢糧食飯碗,保障能源安全,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隱患…… 

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激發「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幹勁,我們始終有底氣和信心: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 

奮進在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才能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守正道而開新局,致廣大而盡精微。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向全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堅定信心。 

文字記者:鄒偉、韓潔、姜琳、魏玉坤、潘潔、嚴賦憬、張辛欣 

海報設計:姜子涵 

編輯:楊文榮、張愛芳、高松齡、郝曉靜、唐興、包昱涵、賈伊寧、鮑菲菲、王浩程、胡碧霞 

統籌:何雨欣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