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巢遊子反哺記——重慶綦查包養網站比較江區返鄉創業者觀察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近日,記者走訪重慶市綦江區多地,聆聽新農人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的故事。 

還未走進石壕鎮石泉村村民楊康的肉牛養殖基地,記者便聽到“哞哞”的叫聲,這裡剛完成第三次擴建,已實現存欄規模300頭,預計2024年出欄400頭西門塔爾牛。 

2012年,在重慶主城區打拚近10年的楊康是小有名氣的美髮師,經營幾家店收入可觀。 但回村過年的他被家鄉的寥落觸動,「年輕人過完年走後,村子一下冷清了,我想讓家鄉人氣旺起來! “楊康決定返鄉創業。 

石泉村毗鄰貴州,可耕種土地不多但牧草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養牛。 2013年,楊康試養了20多頭肉牛,兩年後就將規模擴大到80頭。 然而,眼看將賺到第一桶金的他卻遭遇挫折。 

規模在擴大,養殖技術和管理卻沒跟上,養殖基地出現虧損,楊康一度想放棄養牛做回美髮師的老本行。 

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后請來畜牧專家授課、指導,積極與銀行對接融資,讓楊康得以慢慢走出困境。 將養殖基地順利運轉起來后,成為養牛能手的他決定帶村民一起養牛。 

“從養第一頭開始,楊康為我提供種牛,幫我解決技術問題包養網,現在我養了7頭。” 村民楊雲軍已養牛6年多,每年增收2萬余元。 幾番探索后,養殖基地發展出「購牛—保育—分銷—養殖—回收—銷售」的模式,累計帶動20餘名村民增收。 未來,楊康打算發展牛肉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創業。 

归巢游子反哺记——重庆綦江区返乡创业者观察

  

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石泉村村民楊康為包養網牛投喂飼料。 新華社記者吳楠 攝 

趕水鎮洋渡村的“95后豬倌”張開鎰還在外地上大學時便決心畢業后返鄉,發展黑豬養殖產業。 憑着一股初生牛犢的衝勁,他在農業農村部門包養網價格等的説明下建起8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從300多頭母豬養起。 

畢業后,張開鎰全身心投入養豬場運營,從選址建棚、豬種選擇到飼料調配等無不親自上陣,疫病防控更是一絲不苟,他養的黑豬至今仍保持零病亡紀錄。 

不斷積累成功經驗后,張開鎰總結出一套科學方法。 2022年,他與養殖工人設計的豬舍、調溫用水簾機、糞便處理系統獲得專利。 在張開鎰的養豬場,本可能帶來污染的豬糞一部分經處理后免費送給村民作肥料用,一部分由他從村裡流轉來的竹林“消化”,每年賣竹筍等又帶來10多萬元收入。 

創業之餘,張開鎰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為村民提供豬舍搭建、豬苗供應、出欄回收等服務,目前已與80餘戶農戶合作。 “一棟豬舍讓我每年多收入4萬多元,還不用擔心養好的豬賣不掉。” 村民陸建平對記者說。 

如今,張開鎰的養豬場存欄量已達400頭,商品豬年出欄1萬頭,營收逾千萬元。 談及未來,張開鎰表示,「養殖、種植、農旅融合,我統統想嘗試! ” 

归巢游子反哺记——重庆綦江区返乡创业者观察

趕水鎮洋渡村的“95后豬倌”張開鎰通過監控查看圈舍內情況。 新華社記者吳楠 攝 

近年來,為吸引青年勞動力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當地相關部門推出一系列措施。 綦江區就業和人才中心主任徐之傑表示,該區努力依託創業孵化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載體,通過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包養網配備創業導師等舉措,樹立創業典型、營造創業氛圍,以創業促就業,助力產業興、人氣旺的和美鄉村建設。 (記者吳楠)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