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舞蹈場地前夕,在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冬瓜山村,村民董善富正忙著“大單子”。他一邊說話一邊忙著打包:“共富工坊向我們下了紅薯訂單,我得抓緊出貨,這一小樹屋筆能多掙三四千元哩!”
董善富提及的是一家專門幫農民打通農副產品銷售私密空間渠道的產業賦能型工坊,采取“工坊接單、村集體協調、農民出貨”模式。兩年前,臨海成立首家共富工坊,如今,已成功打造政、企、村、民多方聯動的共富新路徑,農旅融合型、電商直播型等工坊全域開花。
數據顯示,在臨海,目前已建成工坊212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8500余人,其中低收入群體有735人,累計發放訂單加工費1.2億元。去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39元,同比增長6.9%,而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9725元,同比增長達12.6%。
農民增收,產業是基礎。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臨海產業基礎深厚,但一直以來存在農業品牌多而散、影響力有限、溢價率不高等問題,成立共富工坊后,實際運營中多多少少也會碰到上述困阻。如何蹚出新路來?對此,該市掀起了一場“工坊造血行動”,挖掘一批熟悉村風民情、關注市場行情、擁有人脈資源的“農百曉”,并聯合相關部門單位力量,組成“助農聯盟”,取名“幫農客”,成效開始日益顯著。
山野奔出新奇軍
“第一個訂單就是100箱!”說起前不久的這件事,匯溪鎮山安村黨支部書記金正法至今仍激動不已,連聲音都不禁提高了幾個八度。山安村是九宮格個典型的山區村,村集體經濟薄弱。幾共享會議室年前,金正法想到一個致富金點子——養殖蛋鴨,并且建了個共富工坊,進行示范帶動。
村里帶頭,百姓有底,大家都鉚著一股勁,紛紛加大投入、擴大規模,有啥不懂的,三天兩頭往工坊跑。在專家們的指導下,眼看著鴨蛋產量大幅提高,大家臉上樂開了花,可好景不長,隨之而來的銷售難題又給澆了盆冷水:沒銷路,產量再高有何用?
賣不出去鴨子,多吃一天飼料,里外都是成本。正當大家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時,“幫農客”王必光來了。他經營著兩家超市,同行之間人脈頗豐,去年11月被北部片區黨建聯建聘為“幫農客”團隊成員,得知山安村鴨蛋滯銷的情況后,便第一時間找到了金正法。一番溝通后,買賣很快談成!幾天后,鴨蛋成功上架當地5家商超。
“鴨蛋解壓”只是助農行動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臨海以片區黨建聯建為載體,立足各鎮街的產業資源,因地制宜打造黨員助農服務隊。各個團隊以“幫農客”之名,不僅吸納了供銷社、金融機構、物流公司等專業力量,還導入了一批種植能手、土專家、農創客、村播等加入助農“朋友圈”。
“幫農客”一頭連著農民,手握鄉村一手資料,一頭連著市場,動態提供供需信息。至此,小鄉村與大城市、小農民與大市場之間的壁壘得以打破。臨海市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華振杰表示:“目前,臨海的‘幫農客’隊伍已有759人,每個村都有黨員服務小隊,為農戶提供好物挖掘、產銷對接等服務,也為工坊迭代注入了紅色力量。”
優質農品提“身價”
大田街道方家弄村的垂面雖然制作歷史悠久,但一直以來屬于“小打小鬧”,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既無品牌也缺標準,自然難賣高價,價格穩定在約7元錢一公斤。最近,垂面家教的“身價”卻陡增,漲到18元一公斤。
這場“翻身仗”,得從村黨總支書記高英川擔任“幫農客”說起。去年,借著臨海在全域打造共富工坊的東風,高英川決定把村里的垂面加工做出點聲勢來,加緊成立垂面共富工坊,把分散的農戶都集中起來,自主設計商標、注冊品牌、統一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
思路沒錯,但到了實操環節困難卻不少,幸虧有市里市場監管局的干部及時上門支招,一番“聯手”操作下來,總算解了燃眉之急。光有品牌還不夠,得打出名氣來,亮相各大展會、舉辦農事節慶,真金不怕火煉,還真攬獲不少食客芳心,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在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共富工坊里,一塊小小豆腐特色十足,但與垂面有著同樣的命運,量少難賣、品質不一。“幫農客”團隊聞令而動,共同商討生產規范,如何提高組織化程度、品牌化水平。如今,只要產品掛上“白水洋豆腐”這一區域公用品牌,消費者就愿意用更高價格買單,形成了優質優價的良性循環。
“專業的部門干專業的事情,之所以將部門力量導入‘幫農’行動,也是為了更好推動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彼此之間圍繞共同目標進行賦能,從而推動強村富民。”臨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市級的‘幫農客’團隊已涵蓋了13個部門單位,幫助解決了不少難題。”
共富工坊有支撐
“共富工坊只有市場化運營,才能源源不斷接到訂單,持續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臨海市社發集團董事長鄭東興一語道破“幫農客”的職責所在。今年,臨海市組織部門向國企借力,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交易平臺,完善供應、倉儲、銷售、運輸服務閉環,為共富工坊產品的銷售兜底。
步入“幫農客”紫陽店,地域特產、應季物產、山海風味等110多種農副產品琳瑯滿目。在這里,番薯慶糕、小芝米面等一改傳統,經過創意化的包裝設計,搖身一變成了精致的伴手禮、精品年貨。去年以來,臨海市7家“共富工坊直營店”、112家農業類共富工坊都入駐了“幫農客”交易平臺,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全面打通了工坊產品的銷售端。“短短時間,銷售額累計超過了120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網格化鋪開線下門店,爭取開到上海、杭九宮格州等大城市。”店長劉陽信心滿懷。
線下有實體店,線上有電商平臺。臨海市先后建成了5家“興農聯播”直播中心,孵化19支“幫農客直播團隊”,為農民共享電商直播紅利提供“戰術”支持。現已開展網絡直播培訓40余場,培訓農民主播153人次,僅“春茶上新”單場直播就吸引了近10萬粉絲在線“圍觀”。
眼下,興農的故事還在持續唱響:白水洋豆腐從山區開啟“突圍之路”,進軍預制菜新賽道,鋪線下門店,闖線上市場,還亮相泰國餐廳;涌泉蜜橘時租場地成功擺脫“賣得出但運不起”的尷尬處境,享受到最低5折快遞服務,還免費用上了低損耗率的包裝專利,去年的線上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據介紹,接下來,臨海將持續建強用好“幫農客”團隊,完善工坊產品的營銷體系,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爭取帶動全產業鏈增收超5億元,讓共富工坊更有生命力,也讓共富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