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青少年查包養網心得“心”問題的鑰匙在哪裡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打開青少年“心”問題的鑰匙在哪裡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今年全國兩會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專門召開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青少年成長”為主題的教育界別協商會議。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協商會上表示,教育部將秉持科學的態度抓住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矛盾,與委員們共同破解重點難點,逐漸提高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本領。 

近年來,我國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旨在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開展科學研究,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但從檔精神的落實到取得看得見的效果,與很多因素有關,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說。 

從頂層設計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況真正好轉,還有多遠的路程? 還有哪些關鍵節點? 有沒有可操作性強的實用妙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權威專家及一線教師和相關從業人員,探討如何打通關鍵節點,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 

“關鍵期”:青春期的孩子遭遇“脆皮”期父母 

“從年齡段來看,小學中高年級到高一年級,是青少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 南京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心理諮詢師上官金雪說,這段時間正好是青春期,孩子們會迎來新學段,換到新的學校,面臨更多的適應、更大的學業壓力,多方面因素疊加容易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 

眾所周知,青春期是一個人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的時期,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青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甚至焦慮等問題。 

不容忽視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年齡大多在40歲上下,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家庭中都是中堅力量,責任大、壓力也大。 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自嘲為“脆皮青年”,其實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包養網價格,也處在心理上的“脆皮”期,事業家庭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讓他們陷入焦慮。 

當孩子的青春期與父母「脆皮」期相遇,常常成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導火索。 

上官金雪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 

洪宇(化名)是一名初三學生,中考之前突然不肯上學了,就醫後被診斷為重度焦慮症,“能看出洪宇與媽媽有著很深的矛盾,並且有過激烈的衝突。 “上官金雪說,洪宇媽媽來做諮詢時,她的臉上有明顯的抓痕。 

不過更讓人擔心的是,在諮詢中,上官金雪發現洪宇媽媽也有很明顯的焦慮。 

洪宇媽媽來自一個多子女的家庭: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優秀的一個,靠自身的努力成為某公司高管; 妹妹學業平平,工作一般; 弟弟則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這幾年徹底成了“啃老族”。 

洪宇媽媽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得出一條結論:必須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那個“有準備的人”,從而抓住機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結論沒錯,但是與焦慮結合起來就變了味。 

為了不重蹈覆轍,洪宇媽媽嚴密掌控著洪宇的學習,每天幾點起床、幾點上學、放學后幾點寫作業,分分秒秒都要盯著。 後來洪宇有了手機,媽媽更是嚴防死守,每天晚上臨睡前反反復復叮囑、催促,甚至每過十幾分鐘就去敲洪宇房間的門,“寶貝你睡了沒”“寶貝你把手機給我拿過來”…… 

一開始是逆反,慢慢就變成了焦慮,哪怕是很小的考試,洪宇腦海中都會出現媽媽的叮囑,進而開始警告自己:「我這次必須得考好」」這是一個關鍵時刻“”如果考不好我將來什麼都不行“。 頂著“關鍵時刻”的壓力,洪宇發現自己做每件事都焦慮緊張,越緊張就越做不好,以致後來,每到周日返校時就開始害怕上學。 

家長的焦慮不僅在向孩子傳遞焦慮,而且還加重著孩子的焦慮。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副主委、包養網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所說:“不少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教育目標急功近利,家長的焦慮傳遞等也導致了親子矛盾和親子衝突的不斷升級,甚至導致惡性事件發生。 ” 

有心理學家表示,人們出現心理問題時會出現自我否定、自我傷害等“自我攻擊”現象,在向周圍人宣洩負面情緒的同時,自己也成為被傷害的物件。 

洪宇告訴上官金雪,其實那些聽到媽媽敲門聲的夜晚,自己已經很累,也很想睡覺了,但是越聽著媽媽的催促,自己越不睡,躺在床上玩手機,有時候會一直熬到淩晨四五點,“困到不行了,才攥著手機睡著了一會兒”。 

“深入發掘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問題或危機的案例,會發現他們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跟家庭關係密切相關。” 潘碧靈說。 

孩子病了,除了醫治孩子外還要醫治家長,甚至有專家認為醫治家長更關鍵。 

潘碧靈建議要加強家長心育課堂、家長心理成長訓練營的普及和推廣,切實説明廣大家長提升心理健康關注意識,正確對待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構建起青少年健康成長所需的健康家庭“土壤”,給孩子成長提供更多的優質支援和滋養。 

也有專家表示,家長在關注孩子心理問題的同時,也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所建議的,要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提高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對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提升國民的心理健康素養,營造全社會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氛圍。 

“基本盤”:打通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後一公里” 

對於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及其家庭來說,學校是最值得信賴的專業場所,老師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 

但是,當前,不少學校在預防、識別和早期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問題。 

一位教師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在師範院校,心理學是基礎學科,但是學習中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的內容,因此不少學生在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后,有時也會感到很吃力。 “孩子的心理問題有時會比較隱蔽,比如我們看到孩子聽講不認真,寫作業拖遝,並不能很快反應過來孩子的行為背後是厭學情緒。” 這位老師說。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蘆詠莉介紹了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另一個難題:現在老師的個體成長經驗普遍比較簡單,“從校門到校門”,但入職後面對的是班級群體學生及群體學生背後的多元家庭、多元成長經歷,“教師成長經歷的單一性與教育物件的多樣性構成了’準備不足’的矛盾”。 蘆詠莉說,這也影響了老師的專業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董奇,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一包養網價格次全體會議上說,“相關調研結果表明,’心理教師專業訓練不足’和’缺乏專業心理教師’是困擾心理健康工作的兩個普遍問題”。 

“心理學本碩生數量還不足,品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們仍需要有實踐能力、能進行臨床心理學干預的人才。 “許玲說,為此她建議,在醫學和教育類院校普遍開設精神醫學、醫學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專業。 董奇也建議要加強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應用專碩、專博的建設,增加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博士點,還可針對不同區域需求增設定向名額,大力培養一線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要打通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後一公里’”,董奇說,提升教師心理健康育人能力,就能更好地築牢學生心理健康的“免疫牆”。 

“特效藥”:運動夠、睡眠好、有社交 

當很多家長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專業的心理教師隊伍仍然在建設中時,我們還能做什麼? 

專家給出了一劑「特效藥」。。 

“吃好、穿好是很多家長認知中把孩子帶好的標準。 在諮詢中我發現,那些有充足睡眠、一定強度的體育運動和社交活動的青少年,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和適應性更強,更不容易發生心理問題。 “上官金雪包養網說,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像保證孩子吃飽穿暖那樣,從小保證孩子睡夠、動夠、有社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築起一道有力的防護網。 

不少一線的教師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以前男孩子上了高中都喜歡在操場上跑步、踢球,現在沉溺手機和遊戲的男孩子更多了,所以,我覺得身邊男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反而比女孩子更多。” 一位高中老師說。 

潘碧靈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高中是個特殊的成長階段,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都可能出現波動,只是男女生在情緒表達方式上會存在一些性別特點和差異,比如女生的言語化功能和向身邊人交流分享的意願一般會比男生更強,而男生相對來說更容易以壓抑的方式掩藏情緒,迴避表達和交流,或正好相反,以直接的攻擊和衝突來表達情緒,這樣, 因情緒累積過多呈現的負性情緒累加效應以及人際衝突或過激言論,就容易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負性印象。 

“但不管何種原因,國內外的科學研究都表明:運動可以有效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潘碧靈說。 

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院長王小春在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對此進行了專業的解釋,體育鍛煉能夠幫助個體釋放壓力,減輕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運動能釋放出內啡肽等“快樂激素”,進而有效改善情緒狀態。 體育鍛煉還能提高個體的自信和自尊,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社交能力。 

而蘆詠莉則在此基礎上提出,還要適當地提高孩子們體育運動的挑戰性。 

蘆詠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給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一段視頻,視頻中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一邊跑一邊用高難度的動作靈活地躲避著高牆、繩索等障礙。 “這種不怕危險,敢於挑戰的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嗎?” 

當孩子們能夠征服一個又一個障礙時,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而這種自信心及挑戰困難的勇氣也會遷移到孩子們處理學業和生活上的困難中,一種積極正向的良性迴圈便慢慢形成了。 

“在我們學校,體育是’第一學科’,這幾年我們一直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 蘆詠莉說。 很多孩子到了中學依然保持著運動的習慣,運動成了他們緩解壓力的有效途徑。 

“一個已經上高三的孩子,每次晚自習之後一定要到操場上跑幾圈,跑掉壓力和焦慮再回家。 而且孩子們對自己的接納度更高了,不輕易否定自己,這種自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 “她說。 

運動,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溝通交流和協作; 運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也不再是難事。 專家們所說的「特效藥」起效了。 當然,體育運動的種類很多,不同運動的強度也有高有低,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專家們提醒這劑“特效藥”也要在科學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對症包養網下藥”。 

孩子成長的事等不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家長、學校、專家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在實踐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儘快破解青少年的“心”問題。 (記者 樊未晨 張茜 楊潔)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